我老家在河南,老婆家在广东。一南一北,风俗不同。比如每逢节日,我们那里都是包顿饺子;而老婆家,是杀只鸡。 今年春节,我们带着孩子去广东过。回去之前,老婆先托老家的姐姐订了几只鸡。另外还换了些零钱,五元、十元、二十元居多,还有少量五十元的,加起来2000元左右。 这些钱是春节发红包用的,算起来,要发一百多个红包。 春节发红包,就是压岁钱。广东这里发红包,叫“派利是”,装钱的红包叫“利是封”。 早些年,用红纸封利是,现在自然都是印刷品。我们到广东后,先去县城的超市买年货,顺便买了一堆红包。比起常见的红包,广东的红包要小一些,就算是塞五元钱,也要折起来才放得下。对着满桌子的红包和零钱,老婆的姐姐有些不好意思,“我们这里不一样,红包比较小,不过见者有份,唔好失礼”。 这倒是听说过,每年的全国压岁钱吝啬榜,广东都是排第一。不过派红包却是很广泛的,不仅派给亲戚朋友,节后开工或者新店开张这些,都要派利是,利是就是“利事”“利市”,图的就是一个吉利,就像广东话里常说的那句“大吉利是”。 我想起前些天的一则新闻,几个大连人到香港旅游,在尖沙咀一家茶餐厅吃饭时,遇到了七十多岁的演员狄龙(《英雄本色》里的豪哥),愉快地合了张影,完事后走了两条街,狄龙又喊着“大连的朋友”追了上来,送了每人一个红包,提前祝他们春节快乐。之所以追了两条街,大约是因为狄龙身上没带红包,临时去买的。听完这则新闻,大家都笑了,“过年这几天,红包要随身带上,碰到人拿不出就失礼了”。 老婆对此也很重视,之前买过年的衣服,标准就是口袋要多、要大,挑了很多件才满意。口袋大,红包装得多。口袋多也是因为红包要分类——亲疏远近不同,派不同金额的红包,都要提前装不同口袋。买的红包也有区别,比如“大吉大利”包封五元,“福”字包封十元,“恭喜发财”包封20元。 除夕那天,我们已经来到村子里。下午,老婆的哥哥在院子里杀鸡,我们在楼上的房间封红包,老婆一边封,一边提醒我记住不同红包的用处,不要搞错。 第二天早上,我在满脑子“唔好失礼”的状态中迎来春节。仪式感很快就来了,刚吃过早饭,就听到外面锣鼓喧天,这是有人在舞狮——每年大年初一,村里的醒狮队都会挨家挨户舞狮庆祝新年。 接下来是拜年。除了派红包,还有敬茶环节,两者是同步交错进行的。提前准备好茶水和茶杯,等本家的宗亲进来,便是一番敬茶,不仅是小辈向长辈奉茶,长辈也倒茶给小辈,满屋人敬来敬去,几分钟时间,桌上已经摆满几十个茶碗——茶是不用喝的,不然一个上午,单是茶水就喝饱了。 红包一般是结过婚的向未婚的派,不拘年龄,除了小辈,同辈也要派的。初一这天上午,去了几个叔家拜年,跟着老婆“三叔”“二嫂”地叫人,敬了几十杯茶,红包也派了不少。无论敬茶还是派红包,吉祥话都差不多,年长的讲句“身体健康”,青壮的讲句“恭喜发财”,欢声笑语,其乐融融。 全国的拜年应该差不多,初一是本家、朋友之间串门,初二开始是走亲戚。广东过年派红包,通常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,初一派出去的红包,给本家的多,都是十元、二十元的。这之后,派红包就是广东标准——五元钱了。 |